現在小學生學習注音的方式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如果一個國字是三個注音的三拼音,我們就是直接將三個注音拼起來。現在,則是先熟悉韻符的兩個結合音,再來學習三拼音,感覺是更有系統地學習。
順應現在的學習方式,設計製作了注音結合韻符套卡。搭配音檔,以手機或平板掃描QR-code開啟網頁後,就可以先聽音檔,再從卡片上的三組結合韻符中選擇對的那一個做練習。卡片翻到背面就是答案,不用擔心孩子不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麼。
教具音檔連結
卡片可以洗牌後再次練習,當孩子熟悉拼音後,即便沒有音檔輔助,也能從卡片上直接選出正確的答案。


製作教材時,邊回想小時候背注音符號的順序,發現在拼音時,其來有自。「ㄅ~ㄙ」是聲符,出現在注音拼音的開頭。「ㄚ~ㄦ」是韻符,出現在注音拼音後面。「ㄧ」、「ㄨ 」、「ㄩ 」則是介符,出現在三拼音中間或是雙拼音的後面。
這樣看來,注音符號的邏輯其實不難理解。但我好像不記得小時候老師有教聲符、韻符之類的說明,或是我忘記了?
如果將可以拼成音的韻符制成結合韻符表,仔細地研究結合韻符的拼音,會發現都是由「ㄧ」、「ㄨ 」、「ㄩ 」起頭來結合韻符。但不是所有的韻符都能被結合,比方說,有「ㄧ+ㄚ」(鴨)、「ㄨ+ㄚ」(哇),沒有「ㄩ+ㄚ」,實際唸看看,也的確念不太出來,超級怪。
在這套教材中,提供了兩張小卡,拼起來就是結合韻符表了。當拼音感到有疑慮的時候,可以快速查詢驗證一下。

除了韻符不能亂結合之外,也不是每個聲符都能搭配各個結合韻符喔!
教材的結合韻符卡片背面,展示此結合韻符可以搭配哪些聲符。這才發現,原來有些可以搭配的很多,有些很少,有的結合韻符甚至可以單獨存在。可以每個聲符加上結合韻符唸看看,幫助嘴巴肌肉熟悉這些注音拼音的發音。

如果想要考驗孩子對於哪些聲符可以搭配或是不能搭配某個結合韻符的話,可以利用附帶的聲符小卡,把結合韻符背面的上半部遮起來,然後讓孩子唸唸看,找出哪些拼音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

每張小卡都有穿洞,搭配膠環就變成可以隨身攜帶的卡片了,不僅不容易遺失,也方便隨時複習。

學習不外乎就是「重複再重複」,利用零碎的時間,常常把教具拿出來把玩、瀏覽,久了就慢慢記在腦中囉!